2)第355章 准备从香港赴金山_铁肩柔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峡谷那边的聚居点,将会在长时间内存在,而且难民也会越聚越多,“鬼佬”考虑到散人口稠密的地方,是传教的好地方,就答应到这边来定居。不过,由于县城里还有居民,而且,他们的教堂也在城里,“鬼佬”把一个修女兼护士留下驻守城里的教堂。

  安排好了所有的事后,何晓军就启程前往香港,准备从香港乘船赴金山。

  海山那时候在国外的人数,虽然在当代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,但从当时另一项统计中,也能看出海山华侨在外的人多财雄。

  这个统计,是侨汇方面的统计。统计资料说:一般而言,海山每年的侨汇收入约占广东省的一半左右。

  从这个数字中,已经客观反映了海山华侨的人多财雄,而且也看出了海山华侨在省里、甚至国内的影响力。

  因为华侨多了,海山往返国外的旅客当然就多,而香港作为当时一个重要的国际港口,海山离香港又近,所以,海山通过香港往返的人与货物也多,于是,海山通往香港的直航航线就应运而生。

  海山直航香港这条航线的船只,除了运载货物的汽轮,还有一种当时人叫电船的小轮船,是专门用来运送往返两地的乘客。

  在江口市与省城还没有沦陷、海山的火车也还运行时,由于市与省城都有大轮船往香港,省城更有大轮船直接出洋,所以,除了一些贪图方便或携带大批货物的人,一般人都宁愿到市里坐大轮船前往香港或到省城直接出洋。毕竟,大轮船不但坐得舒适,也安全多了。

  此时,市与省城都沦陷了,而且前往这两个地方的沿途也不安全,海山与海山邻近的地方要出香港或出洋的人,都跑到了海山这边来坐船出去。

  从海山上船出香港的地方,叫海口埠,位于县城宁城的正南方,离宁城有二十多公里,距陈村十多公里。

  海口埠其实只是一个小墟,开始时,由附近居住的几大姓的居民联合组织筹建,因为筹建的居民,有十个姓,所以,又叫“十户圩”。

  由于“十户圩”的地理位置特殊,地处直通大海的大同河和横跨半个海山的莲洲河交汇处,又有不少的船只在这里中转或停留,当地人习惯称河为海,叫码头为埠,故改名“海口埠”。

  因为水上交通十分便利,陆上的交通也方便,到这里中转的人与货就越来越多。经过了多年的经营后,海口埠渐渐自发成了海山一个水路交通的枢纽和贸易市场。

  抗战爆发前,随着海山地方的经济兴旺,海口埠这个自发而成的水路中转站就更是兴旺,不仅粤西有水东船载运廉江牛、水东油、阳江猪和杉木到来贸易。

  由于货物充足、种类齐全,附近的人、甚至宁城和外地的商人,都来海口埠提货。让这里每日熙熙攘攘、货如轮转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7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