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34章 初次光临县城_铁肩柔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应该做的,已经在他报酬之内,不用另支奖金。

  太叔公曾听何晓军说过,他的钱与行李都在来这里时“丢失了”,以致身无长物。

  现在,见到了身无分文的何晓军,对送给他的钱财都能不贪,太叔公不由对他的品格更是佩服,同时,也为村里能请到了一个本领高强、尽心尽责、品格高尚的教头而欣喜。

  可能是身强力壮之故吧,何晓军和大牛只用了常人一半的时间,在下午一点多点钟就赶到了县城。

  见离宣判会的时间还早,两人就在县城里闲逛了起来。

  此时的县城,依稀还有何晓军前世时的影子,只是小上许多。

  何晓军他们的家乡在他前世时叫海山市,现在,海山这称呼已经使用,不过只是叫县而已。

  而海山的县城,无论在何晓军的前生今世,一直都沿用着同一个名字,就是宁城。

  此时的县城宁城,论面积,比何晓军前世的市区小多了,只有市区的十分之一大左右。后时代的市区外围,现在不是荒地,就是一些农村。

  在何晓军的前世时,海山市号称中国第一侨乡,那时,海山市在海外的海山籍华侨,比市内的人口还要多,多了近百分之二十,有一百多万。

  海山的华侨史从清朝的中叶开始,一直延续到了何晓军的前世二千零一十年,有近两百年的历史。

  那些外出谋生的华侨,传承了华人的传统习惯,就是哪怕在外再苦、再落泊,也一定要回乡把祖居建个漂漂亮亮,于是,海山县就有了随处可见的、像雕楼一样的华侨建筑杰作。

  而作为首府的县城,更可以说是华侨建筑的代表作。

  在何晓军前世时,海山市的市区里最中心的地带,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建筑,都是一些有近百年历史的、中外合璧的小洋楼款式建筑。也就是说,这百分之八十的建筑,在现在这个年头已经存在。

  宁城的建筑布局,还有一大特色,就是整个市区遍布国内少见的骑楼。这些为方便行人过街防日避雨而修建的骑楼,也可算是当时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体现。

  宁城的这些在后来既见证历史、又有观赏价值的建筑物,在这个城市生活了了二十多年的何晓军,当然就已经熟悉到不能再熟悉,所以,他现在逛的目的,并不是欣赏这海山特有的、带欧美古典风貌的、设计独特的、极具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物,而是要了解这个时代的各种行情。

  经过了这大半个月来的适应,何晓军已经没有了刚穿越过来时那怨天尤人,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,准备在这个他不得不生活下去的陌生年代,好好地活下去。

  何晓军前世一直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,他是那种日求两餐、夜求一宿足矣的小人物,他的志向,一向就是在生活质量过得好一点的前提下,能做上自己喜欢的事就已经足够。

  穿越到了这个在何晓军的心目中,已经是远古的年代之后,他已经不下百千次地认真考虑过自己的未来。

  教头这个职业,肯定就不是长久之计,而陈村那样地方,也不是一个长呆下去的地方,因为何晓军不但不会干农活,城市出生城市大的他,也不适应这样的农村生活。

  何晓军在这大半个月中,已经考虑好了自己未来的走向。工人出身、而且在工厂干了十年的他,在这个工业十分落后的时代,要重新涉足这个行业,肯定是不可能的事,所以,在完结了教头这个第一份职业之后,他想凭着自己那比这个时代先进大半个世纪的经验,先做些小买卖,在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之后,再考虑下一步的走向。

  现在的何晓军,就是抱着考察商机的目的来逛县城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77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